淺說易經
《易經》一向被視為儒家群經之首,也是《世界四大元典》之一(中國的《易經》,西方的《聖經》,印度的《吠陀經》,伊斯蘭教的《古蘭經》)。
《易經》作者已無從稽考,《漢書‧魏文志》:「易,人更三聖,事歷三古。」,三聖即伏羲、周文王和孔子:伏羲始作八卦,周文王被商紂王囚於羑里獄中時,演繹成六十四卦,孔子作傳(古說孔子贊《十翼》,唐代以前並無異稱,至北宋歐陽修始疑,其後疑異漸多,但是無論出自誰家手筆,《十翼》在易學上的的價值仍然崇高,並無絲毫動搖。);三古指《易經》的產生、傳承、成書,經歷了上古(伏羲、女媧生活的新石器時期)、中古(夏、商、西周時期)和近古(春秋戰國以後,距今約二千五百多年。)三個大的歷史時期,故易經向來被認定是中華文化的根源,歷代帝王及王侯將相均奉《易經》為立身處事治國的圭臬。因為它揭示宇宙奧秘,盡自然法則,廣大悉備,所以歷來解《易》者最多,總和《五經》之注,還沒有《易》一經之多。
 《易經》其實是當時筮官占筮的紀錄,一事一占,本來是獨立的結論,並無相連,經歷代先賢的編排組合,形成今日包含《經》、《傳》兩個主要內容的《易經》。
 《經》是《易》的原文,包括卦、卦辭、爻辭三部分。六十四卦中的前三十卦,稱為上經;後三十四卦稱為下經。
 《傳》是解釋說明《經》的,包括《繫辭傳》、《彖傳》、《象傳》、《文言傳》、《說卦傳》、《序卦傳》、《雜卦傳》共七篇,因為《繫辭傳》、《彖傳》、《象傳》三篇各分為上下,稱為「十翼」。
以「鼎」卦為例

彖曰。鼎。象也。以木巽火。亨飪也。聖人亨以享上帝。而大亨以養聖賢。巽而
耳目聰明。柔進而上行。得中而應乎剛。是以元亨。【彖辭】
象曰。木上有火。鼎。君子以正位凝命。【象辭】
初六。鼎顛趾。利出否。得妾以其子。無咎。【爻辭】
象曰。鼎顛趾。未悖也。利出否。以從貴也。【象辭】
九二。鼎有實。我仇有疾。不我能即。吉。【爻辭】
象曰。鼎有實。慎所之也。我仇有疾。終無尤也。【象辭】
九三。鼎耳革。其行塞。雉膏不食。方雨虧悔。終吉。
象曰。鼎耳革。失其義也。
九四。鼎折足。覆公餗。其刑渥。凶。
象曰。覆公餗。信如何也。
六五。鼎黃耳金鉉。利貞。
象曰。鼎黃耳。中以為實也。
上九。鼎玉鉉。大吉無不利。

「初六」、「九二」、「九三」、「九四」、「六五」、「上九」是爻的序號,由下往上依序為初爻、二爻、三爻、四爻、五爻、上爻。凡是陽爻「—」都稱作「九」,陰爻「--」都稱作「六」,用來指明那一爻的陰陽性質。初、二、三,三爻組成下卦,四、五、上,三爻組成上卦。《繫辭下傳》:「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,仰則觀象於天,俯則觀法於地,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。近取諸身。遠取諸物,於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類萬物之情。」

 

八卦兩兩重疊而成易經六十四卦,每一卦有單獨的卦名,如火風「鼎」(上離下巽)

        《繫辭上傳》:「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,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,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。」告訴我們,《易經》要「玩味」才能心領神會,才能觀察一些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變化,「玩」占卜而天助自助,避凶趨吉。

 

試舉一古筮例作為本文的小結

宋晁以道爲明州船場,日日平旦,具衣冠焚香占一卦,一日,有士人訪之,坐間小雨,以道語之:“某今日占得一鼎卦,有折足象,然非某也,客至者當之,必有驗也,君以戒之”,士人辭去,至港口踐滑而仆,脛幾折,治累月乃愈。
[意譯]
宋代晁以道在明州船場任職時,每日平明時,衣冠穿戴整齊,焚香端坐,為明州船場會遇甚麼事而占卦。有一天,一個讀書人去探訪晁以道,兩人相坐間,下了一陣小雨。晁以道說︰「我今日占得一卦,為『火風鼎』。此卦有折足之象。但是,折足的人不是我,必是閣下。必,驗,無,疑!請您注意提防。」讀書人聽罷,便離去。去至港口,卻因天雨地濕,踐滑而跌撲地上,脛骨幾乎骨折,果如其言!療治累月,才得痊癒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or7tel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